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区级动态 > 正文
【我的家风故事征文】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承好家风好家训
时间:2021-08-24 09:29  来源:驻教体局纪检组   作者:陈静   点击:

   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,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,深深根植于国人心中。而好家风好家训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,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事的智慧结晶,凝聚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。运用好家风好家训告诫家人,教导子孙,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教育子孙后代最基本的形式,发挥着重要作用,是强国立命之本。
   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杀身以成仁”的民族节气。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,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。民族精神、民族气节、民族情感、民族习惯是自古以来祖祖辈辈心口相传下来的好家风好家训,它锻造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屈的灵魂。也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处理人际关系、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、国际关系重要法宝。历史上,中国屡遭外敌入侵,国破家亡,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,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。宋有岳飞的“精忠报国”、清朝魏源的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、民国有孙中山的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”和今有“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”。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。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,1935年秋,赵一曼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1师2团政治委员。在一次与日伪军的战斗中,她为掩护部队突围,身负重伤,不幸被俘。日军对赵一曼施以酷刑,用钢针刺伤口,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,逼其招供。她宁死不屈,严词痛斥日军侵略罪行。1936年8月2日,赵一曼被日寇杀害,牺牲时年仅31岁。临刑前,她给幼子写下一封遗书:“宁儿,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,实在是遗憾的事情。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,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。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。希望你,宁儿啊!赶快成人,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!我最亲爱的孩子啊!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,就用实行来教育你。在你长大成人之后,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!”这封遗书后来经“宁儿”陈掖贤重新誊写,留给他的女儿陈红。“不管走到哪里,我都随身带着这封遗书。”陈红说,“父亲告诉我,要将奶奶在信中传达的爱国情怀与赤子之心作为家风,永远地传承下去。”
    家风,父母者,人之本也。百善孝为先,是父母用一言一行传递给我的家训。母亲自我懂事起,就经常给我念叨着“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”,做人要“勤劳、孝顺、友善、守法、勤俭持家、与人和睦相处。”母亲是一位温柔、和善的女人,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,对我的教育也十分严格。我们生活在小县城,但母亲却很睿智,开明。80年代,很多大人都忙着下海挣钱,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,朋友也一直说服她一起下海挣钱,但母亲却说孩子学习更重要。母亲从不动摇,她坚信知识改变命运,一门心事要让我读好书。为了我的学习,经常陪我学习到深夜;为了让我出早操,时常早早起来站在操场,逼我跑步……母亲对老人很孝顺,我长这么大从没听她说过老人的不是,对老人发过火。她的言传身教,一点一滴的影响了我,送我进入大学。如今,我已为人母,我又把这良好的家风家训带给了儿子。每次饭做好,都是儿子飞快的叫爷爷、奶奶一起吃饭,给爷爷、奶奶端饭、递筷子……看着儿子懂事的样子,我由衷的高兴。感谢母亲给我传递的好家风好家训,如今儿子虽小,却点滴继承了我的好家风好家训,让我这做母亲的也由衷的自豪和骄傲。
    国有国风,家有家风。大家•小家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国家是大家,家庭是小家。我们要爱小家,护大家。“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”。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、力量之源、正气之魂。作为共产党员,百年党史就是我们国家这个大家庭最珍贵的家风家训,我要认真学习总结,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、矢志拼搏奋斗,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,把这传给我的儿子,传给我每位学生,让他们学会感恩,深知如今的美好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。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的前列,一刻离不开爱国情怀,离不开科技人才,我要感悟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伟力,用思想伟力培育出更多品学兼优的栋梁之材,为国家繁荣富强倾之一生。
    “思想铸魂”,离不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离不开良好的家风家训,离不开“学史明理、学史增信、学史崇德、学史力行”,离不开信念支撑。要坚持绝对忠诚。绝对忠诚是党员干部的生命线、是做好工作的根本点。要做到知行合一。作为一名党员,一定要把“两个维护”体现在行动上、落实到工作中,做到在其位谋其政、任其职尽其责,闻风而动、雷厉风行,定了就干、干就干好,为教育谋发展下苦功、为学生尽心智尽心力、为教育事业多流汗,真正让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凝聚成的家风家训成为我们闯关夺隘、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。


版权所有:中共宝鸡市金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宝鸡市金台区监察委员会    
陕ICP备10202372号-2 欢迎第591865位访客
陕公网安备 61030302000142号
       宝公网安备61030300060号 网警举报
  技术支持:宝鸡市合强软件有限公司